}

资讯

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深度解读:从扩容到提质,开启碳市场新时代

2025-09-28BHI中国拟在建项目网-资讯-行业产业

2025年9月24日,生态环境部在“中国碳市场大会”上发布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,系统总结了全国碳市场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。这一报告不仅是对过去四年建设成果的阶段性总结,更是推动中国碳市场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的行动纲领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一、行业扩容:从单一发电到多行业协同,覆盖范围实现历史性突破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首次扩围落地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2025年3月,国务院批准将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,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34家,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从40%跃升至60%以上,标志着中国碳市场从“单一行业试点”进入“多行业协同治理”新阶段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制度框架成型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生态环境部已完成三大行业配额分配方案编制,建立“国家—省—市”三级联审机制,启动碳排放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,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。截至2025年8月底,1277家新增企业完成交易账户开立,占比95.7%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行业影响深远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以钢铁行业为例,武汉钢铁通过智慧碳数据平台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14.52%(较2018年),并通过碳交易获得超额配额收益;水泥行业推广低碳胶凝材料技术,单吨水泥减排潜力达8%。三大行业纳入后,预计每年可推动30亿吨温室气体减排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二、市场活力: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,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交易数据亮眼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181.14亿元,创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新高;截至2025年8月底,累计成交量6.96亿吨,成交额478.26亿元,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增长44%。2025年第二季度成交量同比激增140%,反映出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价格机制优化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2024年成交均价96元/吨,同比上涨41%,并一度突破100元/吨大关,形成“高碳高成本、低碳高收益”的市场导向。通过单向竞价等创新交易模式,避免了履约周期末价格异常波动,市场稳定性增强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企业行为重构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发电行业564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配额扭亏为盈,盈余配额价值约40亿元;钢铁、水泥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,行业集中度提升。碳价信号正在重塑企业全生命周期决策,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三、政策升级:中央文件锚定长期目标,制度体系更加健全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顶层设计深化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2025年8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》,这是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,明确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,2030年建成“总量控制+有偿分配”的成熟市场体系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配额分配改革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发电行业逐步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,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配额基于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,2025年后引入强度基准线,激励先进、鞭策落后。有偿分配比例将稳步提高,试点拍卖机制预计2025年启动,初始比例5%-10%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数据质量保障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建立“月度存证+三级联审+智能预警”机制,2024年企业排放报告核查不符合项减少24%,地方审核问题减少30%。通过物联网、卫星遥感等技术,实现对化石能源消费量等关键参数的精准监测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四、自愿市场:从重启到规范,为全球碳信用体系提供中国方案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市场稳步发展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2024年重启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(CCER)已发布两批六项方法学,涵盖造林碳汇、海上风电等领域。截至2025年8月,公示项目106个,登记减排量1300万吨,累计成交270万吨,成交额2.3亿元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质量显著提升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复旦大学研究表明,中国碳信用在监测精度、环境效益等方面已与国际标准接轨,具备参与全球互认基础。通过“复旦碳价指数”等工具,推动碳信用价值量化与金融化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创新领域拓展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蓝碳(红树林、海草床)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等新兴领域方法学正在开发,未来将支持负碳技术商业化应用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五、国际合作:从参与到引领,推动全球碳治理规则重塑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互认机制探索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中国正与欧盟、东盟等开展碳市场互认谈判,拟通过试点项目实现核证减排量(CERs)与欧盟配额(EUAs)的部分互换。2025年中欧碳市场对话机制升级,双方将在方法学互认、跨境交易等领域深化合作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应对碳关税挑战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针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,中国拟允许出口企业使用CCER抵扣部分碳关税,并推动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与国际接轨。2025年钢铁、铝行业出口企业已启动碳足迹认证试点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全球公共产品供给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通过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国际联盟,中国向沿线国家输出碳市场建设经验,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(ASEAN)建立跨境碳信用互通机制,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治理中的话语权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六、未来方向: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,构建长效机制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行业覆盖再扩大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民航业纳入工作进入倒计时,石化、化工等行业已启动核算指南编制,预计2027年前基本覆盖工业主要排放领域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金融创新加速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碳期货、碳期权等衍生品计划2025年推出,上海环交所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将形成“现货+期货”双市场格局。碳质押融资、碳信托等产品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500亿元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技术创新赋能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AI驱动的碳排放预测系统、区块链碳溯源技术渗透率将分别提升至30%和40%,氢能冶炼、光储直柔等技术将获得更多市场激励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结语:碳市场的“中国范式”正在形成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的发布,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已从“制度构建期”迈向“深化应用期”。通过行业扩容、价格机制优化、国际合作深化等举措,中国正以市场化手段破解气候治理难题,为全球碳定价机制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未来,随着《碳排放权交易法》立法推进、碳金融产品创新和技术应用突破,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、最具活力的碳定价中心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能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 来源:MEECCRC

版权声明:文章为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